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寒食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。时间在公历4月4-6日之间,节日有祭扫祖先坟墓,踏青踏草,插柳戴桃花,荡秋千,放风筝,饮雄黄酒等民俗活动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公元前1046-256年,周、宋、鲁、卫、齐、晋等国纷争并起,形成了一个篡弑、战争不断的年代,群雄并起,创造了诸多军事和文化成果,优秀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逐渐形成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清明节的起源和来源已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。
有学者认为,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,是由原始宗教文化而来。古人相信,人死后灵魂依然在世间游荡,缅怀祖先,是人类保守传承自己族群文化的一种方式。而清明节正是中国人流传和传承这种文化的载体之一。
另有一种说法认为,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伯阳(音波阳)所作的《春秋繁露》,是在周朝晚期到战国初期,京都地区的贵族阶层主导的序从政治体制中产生的。这种说法也因较早被收入古籍而有所流传。
清明节历经千百年来,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扫墓活动,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的来源之一。习俗的形式或许有所不同,但是缅怀祖先,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感召。正因为有了清明节这样的载体,中国人在缅怀祖先,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。